很多人在职业生涯中或早或晚会碰到和老板想法不一致的情况,上周面试了一个很优秀的候选人,最后我给她的建议是,好好和老板沟通,尝试说服,如果不行,再来找我聊也可以。
故事是这样,候选人,我们姑且叫她小a,小a很优秀,毕业了进入某大型saas企业,做某一个新产品的运营,然后一年多时间,就获得了晋升,同时还拿到让旁人很羡慕的公司福利,但最近碰到了瓶颈,而且和老板的沟通出了一些小问题,具体来说,就是对某项功能的付费还是免费起了冲突。
小a认为这个功能是客户的基本需求,应该免费,但老板认为这个功能价值很大应该收费。
两者讨论过,没有结论。
我让小a说为什么在公司发展这么顺利,却想要看机会,小a倒没有和我客气说因为亮哥的原因,而是直接和我举了这个例子。
我听到后的建议是这样的:
这个功能本身,是高价值服务,没错,但是,如果不付费不能用,其实是会影响品牌的口碑的,因为客户会直接认为你这个品牌想钱想疯了,连功能点都要收费。
但是,如果换一种方式呢?这个功能只有主管才能免费用,但主管可能自己只关心其中的数据表现,但未必有时间自己操作,而由于角色权限的限制,主管不可能共享自己的账号给下属,于是,就变成,主管可以邀请下属开通这个权限,但这个功能如果非主管使用,就要为每个权限账号做一个付费开通,价格不要贵,按月收费,年费打折,员工离职退回未足额使用的余额。
那么,对于小a来说,既达成了自己的诉求,也满足了老板对于付费点的坚持。
这里就涉及到了和老板沟通的技巧,当然,这个老板未必是指公司的创始人或ceo,而是你的顶头上司。
明确目标的一致性
对一个团队来说,要打造执行力,要经过四个步骤:
清晰而明确的共同目标
强过程管理确保落地效率
传达管理信号
组织内传播的原因与结果
要说服老板的第一个要点,就在于你要让老板知道,你的目标清晰而明确,并且和他的目标是一致的,换言之,你们是命运共同体,你的建言是为了最后能让大家都获得好处,而不是故意和老板对着干。
同时,请记住g-pdca这个词。
g=goal,目标,是一切工作的发起点,也是终点;
p=plan,计划,是围绕目标而构建的行动计划;
d=do,实施,是依据上面的计划来做工作;
c=check,校验,做完了一段,要检验一下做的对不对,有没有达成目标;
a=action,行动,如果有问题,通过行动来调整,确保目标能够达成。
今天如果你的目标和老板是一致的,那么你们之前的差别可能就在于对计划与实施的理解上,甚至有可能是在校验和行动上的不一致所导致的。
但是,只要目标还是那个目标,那么一切其实都可以谈。
我女儿菲姐,3岁的小姑娘,当她想吃某样东西的时候,她会尝试以下手段进行交涉:
我要吃xxx,妈妈/爸爸买给我。
妈妈/爸爸,你想吃xxx吗?
(哭闹)我不,我就要吃xxx!
你们可以猜猜,哪种效果最好。
逻辑是宝物
我判断面试者的潜力时,非常看重对方的逻辑思维能力。
就是给你一个现象,你怎么去拆解到背后的原因,这个原因未必是正确的,但你拆解的过程会展示你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关注点。
除非,老板是一个非常强势,且不接受挑战的人,否则,引导老板从感性向理性,或者从理性向感性过渡就很重要。
感性的表现是:我认为这个很重要,我必须要做这件事情,你应该赶紧去执行。
理性的表现是:今天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情,是因为我测算过kpi,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就在那里,我经过思考,认为应该选择这个路线去达成。
过分感性会带来决策上缺乏数据与逻辑支撑;过分理性则容易忽视人性的价值。
所以,在明确你与老板目标一致之后,你需要搞清楚,老板的这个决定或想法诞生时,究竟是哪一种思维方式占上峰,然后再去寻求对应的说服技巧来尝试说服。
需要注意,说服的过程并不一定是顺利的,有可能会反复多次,啥意思呢?
今天你花了1个小时,把老板说服了,捋顺了,结果第二天老板又变回来了,原因是他去找了相熟的好友、同级甚至他的领导聊了,结果被人家又捋回来了,这种现象非常常见,根本原因是信任问题和利益问题,而如果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好,拆解不出造成他反复的原因,那么说服就很难继续进行了。
甚至,在尝试说服之前,你自己已经在脑海里把整个说服的过程已经都演过一遍,那是更加牛逼的。
数据是杀手锏
我常常强调说,数据观念很重要。因为数据往往是所有涉及决策事项的杀手锏。
幻想一下,当所有人都在吐槽你的观点不靠谱,而你微微一笑翻向下一页slide,上面的数据可以惊呆所有反对者时,是一种怎样的酸爽。
说服别人,拿得出数据,很重要。
而数据和逻辑相结合,才是威力最大的东西。
譬如,创业者面对投资人,最常碰到的问题是:你认为你现在所在的领域背后是一个多大的市场?
这个问题,我也问过面试者,音乐教育领域是一个多大的市场?
但显然,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意识去做这个问题的准备。
当然啦,你不做准备也未必就不能去计算,整个思路如下:
中国有13亿人口
假设青少年人口占比为20%,那么就有大概2.6亿青少年
根据观察,假设学习音乐的青少年在所有青少年中占比为10-20%,那么是2600万-5200万人,取中位数3900万。
假设每个学音乐的学生,一年在音乐教育上的花费(不考虑乐器购置)的平均水平是一个月1000元人民币,那么一年就是1.2万元人民币。
请问,3900*1.2=多少万?
好了,你会很容易得出结论,音乐教育领域肯定是一个千亿市场,当然,如果其中有高估,百亿市场是绝对不过分的。
这就是所说的,用逻辑和数据组合来做决策的很简单的一个方法。
在说服老板的过程中,如果你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来展现你的洞察,那么你觉得有几个老板会说服不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