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打赢脱贫攻坚战,助力乡村振兴,近年来,甘肃省积极发挥人才评价“指挥棒”作用,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聚集。2017年,甘肃省启动“双定向”职称改革,为县以下基层、省市属艰苦单位量身定做“定向评价、定向使用”职称倾斜政策,让基层人才搭上职称评审“快车道”。
树立政策导向,坚持向基层倾斜
针对基层人才“一人多岗”,职称评价“一把尺子”,大多数人才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不对口,取得“高标准”业绩困难等问题,甘肃省出台《关于全省县以下基层高级职称单独分组单独评审的指导意见》,从政策制度层面解决基层人才晋升职称难的根本性问题。
坚持向基层、向一线、向乡村倾斜,州、县、乡村适当区分,深度贫困的临夏州、甘南州属单位享受基层所有倾斜政策,允许临夏州、甘南州从省内引进的人才参加全省特殊人才职称特殊评价。在发展空间上,将基层范围有效职称由副高级设置到正高级。在适用范围上,评审的职称在全省基层范围有效。在晋升通道上,人才可选择“全省有效”和“全省县以下基层有效”“双通道”晋升职称。在门槛条件上,对论文和外语、计算机能力考试不做要求。在对象上,突出重点群体,出台中小学、卫生、农业等8个评价条件标准,涵盖基层绝大多数人才。
经过2018、2019年评审,分别有7813人、8204人获全省县以下基层有效高级职称。
制定“跳一跳够得着”标准,创新评价方式
改革前,“定向评价”全省一个标准,主要采取比省市属单位人才减少1条业绩的办法。改革后有了单独的基层标准并突出了“3个加大”:加大爱岗敬业权重。在任现职之前曾获得市厅级表彰或科技奖励,参考其他业绩,可作为1项业绩。加大实际工作业绩评价权重。年度考核优秀、专家举荐、吸纳就业、超额工作量、培养技术农民、创办家庭工场、“一专多能”、精准扶贫、离岗创业或兼职、走教走医等都是基层人才“跳一跳够得着”标准。加大工作年限、任职年限评价权重。对扎根基层时间长、任职时间长、贡献大的人才明确了具体照顾标准和评价方式。按“三长两突出”衡量基层人才“贡献大”:任现职时间长,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内部等级岗位本层级一级岗位时间长,基层工作时间长,任现职以来业绩突出,任现职前业绩突出。
创新评价方式。对于在基层工作时间长、任职时间长、贡献大的人才;在乡村工作的硕士研究生;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等“三类人才”实行有别于评委会评审方式的评委会考核认定方式。在评审答辩时,可用技术推广总结、工程项目设计方案、项目验收报告、教案、病历等代替论文答辩。同时,探索社会评价。教师由学生、学生家长、教师、学校4方评价,医生由病人、医生、医院3方评价。
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切实减轻人才负担
为切实减轻人才负担,畅通人才发展通道,甘肃省给14个市州下放了中小学教师、卫生、农业和工程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权,下放了上述4个系列县以下基层高级职称评审权。2019年10月出台“乡村教师从教20年以上评聘中级职称和从教30年以上评聘副高级职称不受指标限制”政策后,至今共有7362人获高级职称,4132人获中级职称。
同时,随着2019年“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”上线运行,职称申报电脑化、原始材料无纸化、审核评审网络化、职称证书电子化、申报查询随时化、证书查询社会化、资料保存永久化、评委投票实名化、真假辨别扫一扫等“8化加1扫”功能,大大方便广大专业技术人才,实现30多年来职称管理、服务质的飞跃。